日前,宁波电视台《第一聚焦》栏目播出题为《宁波杭州湾新区:以高质量发展打造开发大平台》的深度报道,全面解读了宁波杭州湾新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新领域,构筑合作共赢新格局,打造湾区经济核心区、引领者、陆家嘴的发展路径。
在5月9日举行的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浙江省推出了10项新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其中包括“下大力气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宁波杭州湾新区抓住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环境优势,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和长三角城市群优势,不仅助力本土产业发展,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优势集聚,通过打造高质量开放大平台、吸引人才引进世界500强项目,从长三角、全国、全球大格局视野推进与外部的开放合作,正在成为产业、人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地和集散地。
宁波柔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杭州湾新区才两年,却打破技术壁垒,研制出了国际领先的纳米植物纤维隔膜技术,未来,这一创新技术将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通过打造高质量开放大平台,一大批像柔创纳米科技这样的新材料领域企业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制造了奇迹。
宁波杭州湾新区着力打造的这家企业所生产的“纳米植物纤维隔膜”正式实现量产。机器上看似像纸的东西,它其实是用于动力电池隔膜。
动力电池隔膜,是保障汽车电池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未来它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负责人胡韬博士说,目前他们生产的“纳米植物纤维隔膜”,比目前市场上普遍用的由塑料等化学原料制成的隔膜,更安全、更环保。
宁波柔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韬说,“纳米植物纤维隔膜”很薄,孔径大概是300到500纳米,这个绝对可以说是高精尖技术,可以说是全球做得最好的。
目前在宁波杭州湾新区,大众、吉利两大整车项目,累计集聚了汽车配套企业100多家。如果两大整车企业开足马力,最多可年产整车142万台。根据相关预测,到2025年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汽车产业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
胡韬是一名“海归”,他说之所以选择落户宁波杭州湾新区,就是看重这里的大平台作用,除了良好的“引才”政策,大湾区区位优势和蓬勃发展的汽车制造业,对胡韬的企业未来发展有极大的助力作用。
自2010年宁波杭州湾新区挂牌成立以来,始终围绕拓展对外开放,以汽车制造为载体的产业形成汽车配套零部件、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的集聚效应。而产业的集聚,必然带来人才的兴起。截至2017年底,新区拥有高层次人才3627人,国家“千人计划”16人,浙江省“千人计划”6人、宁波市“3315计划”9人,海外工程师42人,工程技术中心65家。人才集聚的同时,又为宁波杭州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高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土壤。
目前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区内共有13家企业,治疗肿瘤、肺结节、高血压等9个产品的医疗器材都属于国际领先的研发技术,累计专利申请有200个,且正以每年30个发明专利速度在递增,预计到2019年,这个医疗科技产业园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总产值将达3亿元,到2025年园区产值将超过30亿,孵化五家上市公司。
宁波麟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世文说,在杭州湾新区这个大平台经济模式上,麟沣构建了一个医疗器械的小平台经济,通过平台吸引更多优秀项目团队,从未来角度来说,可以以点带面,尤其在医疗器械这个行业集聚发展,是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宁波杭州湾新区正以开放融入长三角,对接上海优质资源。在宁波市杭州湾医院筹备办公室,上海仁济医院的陈尉华副院长正在和筹备组成员对接近期工作。目前,这座以三甲医院标准共建的宁波市杭州湾医院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就可投入使用,到时,新区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宁波市杭州湾医院筹备组组长、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陈尉华表示,他们主动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大政方针,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医改政策,通过上海仁济医院和宁波第二医院,把它打造成为杭州湾地区的一所具有比较有优势的区域性的医疗中心。
宁波杭州湾新区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和长三角城市群优势,不仅助力本土产业发展,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优势集聚。在这里产业集聚,吸引人才,为今后的产城融合提供空间。8年来,宁波杭州湾新区已引进18家世界500强34个项目,一个以汽车制造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为平台的高质量发展雏形已经形成。
宁波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吴翔阳说,今后要一如既往的对接好大上海,利用上海 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对接全球,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
在5月9日举行的全省对外开放大会上,浙江省推出了10项新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以更大力度把新时代对外开放推向纵深。其中包括“下大力气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任务书很明确,路线图很清晰,接下来,宁波杭州湾新区要用好来之不易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环境优势,跳出新区从长三角、全国、全球大格局视野推进与外部的开放合作,真正成为产业、人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地和集散地。